對今日信仰群體的意義

III.   對今日信仰群體的意義

《但以理書》雖是寫給主前二世紀一群正受嚴峻迫害的信徒,它強烈的安慰與鼓勵的信息,仍然對我們踏入廿一世紀的信徒有深遠的意義。

A.   信徒面對的挑戰

如前文所述,主前二世紀的信徒主要不是受到身體上的迫害,而是宗教禮儀和文化上的迫害,在思想形態上的控制。同樣,今日我們處身於一個繁榮富足的社會,現代的世界卻充斥著各種嶄新的異端邪說,迷惑人的技倆層出不窮。魔鬼正不斷狡猾地利用各種方法,企圖潛入我們的思維空間,改變我們固有的基本信念。我們對基督信仰的整全信念備受威脅,真理被踐踏。

隨著生活節奏的急劇轉變,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,在生活文化上,今天的信徒更加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。且看今日傳媒所發揮的功效,實比往昔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我們每天大部份時間都不斷接收傳媒的訊息,它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生活上的選擇,更不斷塑造我們的價值觀和性格取向。各種的潮流文化如消費文化、賭博文化、色情、暴力、偶像文化、性開放文化等等,不斷荼毒我們的思想、情感和意志,以致我們墮入許多魔鬼的圈套,如自我中心、崇尚物質、拜金主義、放任反叛、情慾泛濫等,帶來了許多惡果,包括家庭支離破碎、關係決裂、個人的道德操守蕩然無存;年青的下一代更是華而不實,注重外表與虛榮,有形無形的偶像崇拜,高舉享樂主義,不受約束,隨波逐流,失去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。

如何抗衡各種異端邪說和社會上的不良文化,正是今日信徒所要面對的嚴峻考驗。

B.   對信徒勉勵的信息

《但以理書》的中心思想,是神的掌管、人對神的信靠和堅貞。神的權能勝過世上一切君王的權能,列國只是神的工具,一切在神的操控之下。彼得提醒信徒:「你們的仇敵魔鬼,如同吼叫的獅子,遍地遊行,尋找可吞吃的人」,故此我們「務要謹守,警醒」「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它」。(彼前5:8-9) 但以理和三友的堅貞及對信仰原則的持守,成為我們行事為人的榜樣。

1.  分別為聖

「聖民」的身份本就是要分別為聖,與世俗的邪惡分別出來。我們的信仰不能與世俗的思想攙雜一起,正如鐵和泥不能攙雜一樣。但以理冒死持守猶太人敬虔的傳統,一日三次跪向耶路撒冷祈禱,我們也當對所信的真道矜持,不能隨便向世俗的文化妥協。

我們可以認同及尊重某些當代的文化,但對一些與真理相違的文化 (如上述各種敗壞人心的文化) 卻絕不能讓步。主前二世紀時猶太人深受希臘文化影響 (如學術和語言),但信徒仍堅拒有違信仰之異邦文化 (如飲食方面的潔淨、外邦偶像的崇拜和宗教禮儀等)。但以理和三友接受巴比倫文字和知識等學問,是表現出甘心服侍的態度,但卻不容律法視為不潔的飲食玷污自己,正是操練敬虔比操練身體更為重要的美好見證。《雅各書》1:27揚言:「在神我們的父面前,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,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,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。」由此可見,作為今日的信徒,我們應該努力去改善社會,改善人際關係,盡忠職守,同時也當堅守神在聖經上的教誨,不與世俗的邪情私慾認同和參與,追求聖潔的信徒生活。

2.  智慧辨識

分別為聖不等如過一個避世的生活,但以理和三友樂意接受三年的職業訓練,但他們能從神的智慧中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。如上文所述,對於一些損害我們信心和對神忠貞的世俗文化,我們要小心避開,該有「入世而不屬世」的高尚情操。但以理忠心服侍波斯王,但他因為敬畏神而抗拒王令。如何辨明甚麼時候該「順從神,不順從人」(徒5:29),我們需要用神賦予我們的智慧去辨識。

同樣,我們也得辨識原則和慣例的分別。我們要學習但以理堅定的心志,但不能死守傳統的習慣,步法利賽人的後塵。但以理一日三次跪下的恆常禱告,是美好的屬靈操練,表現出他個人與神關係的密切。我們當重視與神的屬靈關係,並把屬靈操練融入我們生活的一部份,以備有突發的事情 (信仰受到挑戰) 時,可以馬上懂得去回應。另一方面,我們不應只注重外表的禮儀而漠視敬虔的實意,使徒保羅也忠告哥林多信徒不要關心祭偶像之食物可不可吃的問題,而是能否造就別人的問題。今日的信徒多有只注重崇拜和十一奉獻的參與,以為這樣就履行了作基督徒的責任,卻忽略了平日讀經祈禱的屬靈操練,缺乏屬靈的力量和敏感度,去表現出生活行為上應有的見證。

3.  信心的熬煉

但以理和三友的信心,都備受嚴格的考驗,從作者對事件的鋪排和考驗失敗的結果來看,這些考驗明顯是一次比一次艱難,一次比一次驚險。例如不吃王膳沒有交代會有何種懲罰,但解夢不成肯定要被屠殺。兩樣信心的考驗都通過了,拜金像和波斯王的禁令,卻無法擺脫,只有死路一條,信心備受考驗的程度,就有如昔日亞伯拉罕被要求獻上以撒一樣。亞伯拉罕表現出的信心,「是那叫死人復活、使無變為有的神。」(羅4:17) 同樣,神要求但以理和三友達至這樣程度的信心,結果他們都經歷了亞伯拉罕所經歷的—神大能的作為。彼得形容信心在百般的試煉中被火試驗後,比金子更顯寶貴,在基督末日顯現的時候,可以得著稱讚。(彼前1:7) 今日我們面對許多生活的壓力、無形的枷鎖、各種涉及名利和情慾的試探,我們對神的信心必須要經得起嚴格的考驗,才能感受到神的大能和同在,讓神得著更大的榮耀。

4.  超越理性的信心

但以理的三友「即或不然」的信心,是一種超越理性和因果關係的信心。他們固然相信神會救他們脫離被火燒的厄運,但退一步想,假若神不及時出手相助,他們對神的信靠和堅貞豈非徒然?「即或不然」,正是他們對所存信仰堅決和義無反顧的態度;他們堅拒向外邦的偶像低頭,為要換來對神的忠貞,他們不怕任何的後果,將生死置諸度外。這種不存他想、力保貞操的大無畏精神,實在是今日信徒堅守信仰的崇高指標。今日,面臨著種種信仰歷程上的抉擇,縱使我們沒有受到生命的威脅,但往往只懂要求神有「妥善」的安排,否則我們的信心便會受到嚴重威脅。於此,「即或不然」的信心,是幫助我們跨越靈程的轉捩點。這種超越生死的信心,也是保羅面對患難時所存的信心:「我深信無論是死,是生,是天使,是掌權的,是有能的,是現在的事,是將來的事,是高處的,是低處的,是別的受造之物,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。」(羅8:38-39)

5.  苦盡甘來的盼望

苦難是蒙福的途徑,這是貫穿《但以理書》的主要信息。苦難至終會過去,信徒應存盼望美景的心去忍耐到底。但以理三友在經歷火窯的苦難中,不但親身感受到神的同在和看顧,更體會到神與人一同承受苦難。然而苦難過後,他們得以加官晉爵,神也因此在外邦人中大得榮耀。他們和但以理在苦難中所存的盼望和信念,正是《希伯來書》作者所讚揚的:「他們因著信,制伏了敵國,行了公義,得了應許;堵了獅子的口,滅了烈火的猛勢,脫了刀劍的鋒刃;軟弱變為剛強,爭戰顯出勇敢,打退外邦的全軍…又有人忍受嚴刑,不肯苟且得釋放,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。」(來11:33-35)

作者在書寫《但以理書》的信息中,一直鼓勵當時受迫逼的信徒心存盼望,神的國度將要取替希臘國度。事實上,就連作者自己,終其一生也未見到自己和聖民脫離外邦人的統治。然而,他所存對於神的國度降臨並完全實現的日子的盼望並未幻滅,歷世歷代仍存留在跟隨主的信徒心中。彼得以終極的盼望安慰受苦中的信徒:「親愛的弟兄們,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,不要以為奇怪,倒要歡喜;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,使你們在祂的榮耀顯現的時候,也可以歡喜快樂。」(彼前4:12-13) 這種他世式的盼望,是我們在今生面臨信仰的挑戰時剛強壯膽、百般忍耐的原動力。